新能源車冷卻液和傳統車差在哪?成分里藏著安全關鍵
發布時間:
2025-11-04
---- 從基礎配方到特殊需求,一文看懂冷卻液成分差異與安全邏輯
前段時間理想 MEGA 因冷卻液防腐性能不足引發隱患,讓不少車主意識到:冷卻液不只是 “防凍” 那么簡單,其成分直接關系車輛安全。
你是不是也有疑問?傳統燃油車的冷卻液到底由啥組成?新能源車冷卻液,和傳統車的區別到底在哪?今天就拆解冷卻液成分,幫你搞懂其中的安全邏輯。
一、先搞懂:所有冷卻液的 “基礎配方” 都有這兩類
不管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,冷卻液的核心成分都離不開兩樣,比例和作用各有不同:
1. 基礎液(80 %~95 %)
乙二醇(或丙二醇)40 %~65 %:降冰點、升沸點,主力防凍劑
去離子水/蒸餾水 30 %~55 %:載熱、稀釋,必須低電導、低硬度
2. 功能添加劑(5 %~15 %,總量雖少卻決定性能) ├─ 緩蝕劑(2 %~5 %)
│ ├─ 有機酸型(OAT):異辛酸、癸二酸、苯甲酸、甲基苯甲酸
│ ├─ 無機鹽型(IAT):硼酸鹽、硅酸鹽、磷酸鹽、亞硝酸鹽、硝酸鹽
│ └─ 雜化型(HOAT):二者復配,兼顧長壽命與快速保護
├─ 消泡劑(0.001 %~0.1 %):聚醚硅氧烷,快速消泡并且長期抑泡
├─ 防垢劑(0.05 %~0.3 %):聚丙烯酸酯、膦酸鹽, 絡合鈣鎂離子
├─ pH 緩沖劑(0.1 %~0.5 %):硼酸/硼砂、磷酸鹽,維持pH值 7.5~11 穩定區間
├─ 抗氧化劑(0.02 %~0.2 %):BHT、酚噻嗪,延緩乙二醇生成乙醛醇、甲酸、乙二酸
├─ 著色劑(10~50 ppm):熒光素、酸性藍 9等,便于檢漏與區分型號
└─ 螯合劑(可選,0.01 %~0.1 %):EDTA、HEDP,鎖金屬離子,抑制電化學腐蝕
二、重點看:新能源車冷卻液的 “特殊成分要求”
對比維度 | 內燃機冷卻液 | 新能源車冷卻液 |
主要作用 | 散熱、防凍、防腐 | 溫控、安全、絕緣 |
工作溫度范圍 | 寬(-30℃ ~ 120℃) | 窄(10℃ ~ 45℃) |
電導率要求 | 無特殊要求 | ≤100 μS/cm(25℃)(防止短路) 氫燃料電池≤5 μS/cm |
添加劑重點 | 防腐、防垢、防沸 | 低電導、抗氧化、穩定性 |
添加劑類型 | 無機鹽型,有機酸型,雜化型 | 特種有機酸型 |
新能源車的冷卻液,因要適配電池和電機,其關注點與內燃機有很大區別,成分標準更嚴苛:
▼ 添加劑多了 “電絕緣” 和 “低腐蝕” 屬性
- 電絕緣:新能源車冷卻液要接觸電池鋁板、電機繞組等帶電部件,必須加絕緣劑,把導電率控制在 100μS/cm 以下,防止短路;傳統燃油車冷卻液完全不用考慮這點。部分新能源車會配置旁路去離子器,從而控制冷卻液中離子的數量;高檔車型甚至會配置電導率傳感器,監控冷卻液的絕緣性能。如果理想MEGA配置了電導率傳感器,那在液冷板腐蝕后,能夠很快被監測到,從而避免事故發生。
- 低腐蝕:由于低電導率的嚴格限制(國標低于100us/cm,車企一般要求在80us/cm左右),傳統燃油車型冷卻液添加劑無法滿足低電導率的要求(燃油車冷卻液電導率一般在2000us/cm~4000us/cm),只能限制性地選擇特種有機酸型添加劑。由于無機硅酸鹽是鋁腐蝕的強效抑制劑,但加入后會引起電導率偏高,且有凝膠的風險,因此無法使用,導致添加劑配方體系對鋁腐蝕的抑制效果偏弱。電池鋁制水冷板本身較薄,且流道狹窄,在特定條件下就會出現鋁腐蝕的風險,導致突然漏液短路,并快速起火燃燒。這也就是理想 MEGA的隱患所在。
三、總結:選對冷卻液,就是守護車輛安全
簡單說,普通冷卻液的成分是 “基礎保障”,新能源車的是 “升級款”,核心在電絕緣、低腐蝕、長周期,最終都是為了電池和電機安全。
感謝擁有半個多世紀積淀的全球冷卻液領軍企業Dober提供的技術支持。
Dober 是一家技術驅動型公司,在傳統與新能源汽車冷卻液領域均有深厚積累。其低電導率冷卻液技術在電動汽車熱管理中具有明顯優勢,尤其適用于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電池冷卻系統。
參考文獻:
- GB 29743.1-2022《機動車冷卻液 第1部分:燃油汽車發動機冷卻液》
- GB 29743.2-2025《機動車冷卻液 第2部分:電動汽車冷卻液》
相關新聞
